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出海口處,有個貼近自然好地方「關渡生態公園」是台北地區少有自然田園景觀地,佔地五十多公頃,大片溼地上生態豐富,季節交替時還有大批候鳥棲息,現還規劃腳踏車道,讓民眾運動之餘也貼近自然。修建整齊的腳踏車道旁,有著大片綠色灌木林,其下生態有招潮蟹、彈塗魚,天上鳥類更是種類繁多,午後大約三點到五點,還有黃頭鷺鷥、烏秋等穿梭飛翔,是許多賞鳥人士愛好地點。想暢遊關渡生態公園,可搭乘捷運關渡站下後,在關渡宮旁腳踏車道啟程,別於往淡水自行車道的優美河岸風景,雖無蜿蜒大道,卻有著更簡單自然的生態風光,往北投方向終點僅需半小時,全程坡度低、難度不高,適合親子共遊,沿途綠色灌木、淡色水岸與藍天對應,風景宜人,令人心曠神怡。也許因限制開發,這片綠色平原沒有任何大樓大廈遮蔽,一片視野遼闊,路途中還有腳踏車休息區,讓你休息一下、喝口水,再踏上心愛的腳踏車,繼續悠閒的鐵馬之行。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鎮,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無人能擋。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