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十三行遺址gogogo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台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簡介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日本人煉鐵的紀錄,他們乃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由於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清朝時,這裡曾為重要商港,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可是,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1959年石璋如教授率領學生們到該址短期試掘,獲得陶器、石器鐵器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屬於台灣住民凱達格蘭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1963年台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1988年,考古學家臧振華劉益昌,由於對台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原來,十三行遺址已被前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即將動工。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1991年,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但事實上保留的部份只佔整個遺址的九分之一左右,其餘大部分的遺址都在興建污水處理廠時所破壞,但諷刺的是,此一破壞台灣如此珍貴的遺址的污水處理廠仍因許多的問題,至今仍未使用。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編輯] 十三行文化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遺址之外,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西新莊子遺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較寬的定義而言,台灣北部地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史前遺址,都屬於廣義十三行文化的範疇。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佈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佈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佈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佈區域及文化內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主要器物
陶器
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其中,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80萬件。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素面、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一般而言,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佈。
在各種出土陶器中,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的研究,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此外,在十三行遺址也發掘出煉鐵作坊,證實煉鐵是在聚落內進行的。
出土的鐵器不算多,可能是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以及再製造利用,以致出土器物數量較少。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推斷是用來做武器。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應當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雖然目前已經證明十三行人能夠農耕,只是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

除了日常用具外,十三行遺址也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台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十三行在當時是台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
墓葬相關人骨及器物
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大類型,而其中最值得討論的便是屈肢葬。十三行遺址之主人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則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的陪葬品包括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等器物。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之前,台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台灣先住民主要的埋葬方式。
此外,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族群間可能有戰爭獵頭的行為。
十三行遺址反映的生活型態曾經居住過十三行遺址的三群人
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
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
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編輯] 「十三行文化人」的食衣住行
十三行人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農作物。除了種稻外,漁獵也相當發達,他們到淡水河邊採取貝類、捕捉魚類、海中哺乳類,並到鄰近的山區狩獵鹿山豬山羊等野生動物,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吃完貝肉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學家所稱的「貝塚」。
由於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已無法知道它們的顏色和樣式。
十三行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裡,藉以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稱此為「干欄屋」,而台灣原住民部落也都有類似建築。
在行的方面,十三行人和台灣島內、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有密切往來,所以才會在遺址上發現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此外,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用鐵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還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閒暇之餘,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生動而精巧的人或動物形的陶偶。
從墓葬看來,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且頭骨多半朝向西南方,可能有某種文化或信仰上的意義,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學界對於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十三行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喜歡嚼食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耐斯王子大飯店gogogo





































嘉義旅館飯店耐斯王子大飯店-介紹
耐斯王子大飯店是彰雲嘉地區第一座擁有日本王子大飯店高標準管理系統及服務品質國際觀光旅館,結合商務、休閒、遊樂、購物等功能,打造世界水準與在地文化特色兼具的創新組合。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各類型的客房設施,滿足不同的商務旅遊及渡假住宿需求,同時更擁有會議、餐飲、宴會、商務中心等多重附加價值功能。
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阿里山原住民及嘉義交阯陶之地方文化語彙,以現代化之表現手法,融合於內裝設計,以創造文化主題旅館之整體意象。
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於8至16高樓層配置245間客房,視野、景觀均佳。為滿足商務及旅遊顧客之需求,區分為:總統套房豪華套房豪華客房高級客房家庭客房殘障客房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客房內融入現代休閒的設計概念,鄒族傳統圖騰裝飾點綴,豐富整體空間,利用自然花卉圖額,突顯文化氣息,無論商務、休閒、渡假,身心靈得到舒壓解放。
■品味美饌─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主題餐廳
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設有多功能宴會廳,可容納1,000人會議及80桌宴席,並可隔離為三間獨立之中型宴會廳,以彈性運用。另有可容納50人之會議室4間,提供小型會議及宴會。
餐飲設施-城市休閒主題餐廳:為滿足早餐之需求,規劃450位座位,以OPEN KITCHEN之方式,供應各類餐點。會員獨享的尊榮待遇,精彩的空間演出、精緻的設備規劃、精心的體貼服務,讓身心在這裡獲得充份解放。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之耐斯數位玩國結合美國最尖端的數位科技,想像力、和創意無限的影像與聲光效果,展現與世界同步的數位娛樂節目演出。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之耐斯松屋是彰雲嘉地區第一座與東京著名松屋百貨集團合作的日系購物廣場,師法松屋百貨的成功經驗,以及東京生活研究所針對地域特色的分析經營,擁有9000坪的廣大賣場空間,同步世界時尚流行資訊,成為各大精品名牌的旗艦首選,未來不僅能滿足一次購足的消費需求,人潮、錢潮、商機與魅力更將匯集於此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於 8 至 16 高樓層配置 245 間客房,視野、景觀均佳。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為滿足商務及旅遊顧客之需求,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客房內融入現代休閒的設計概念,鄒族傳統圖騰裝飾點綴,豐富整體空間,利用自然花卉圖額,突顯文化氣息,無論商務、休閒、渡假,身心靈得到舒壓解放。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是彰雲嘉地區第一座擁有日本王子大飯店高標準管理系統及服務品質國際觀光旅館,結合商務、休閒、遊樂、購物等功能,打造世界水準與在地文化特色兼具的創新組合。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各類型的客房設施,滿足不同的商務旅遊及渡假住宿需求,同時更擁有會議、餐飲、宴會、商務中心等多重附加價值功能。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設有多功能宴會廳,可容納 1,000 人會議及 80 桌宴席,並可隔離為三間獨立之中型宴會廳,以彈性運用。另有可容納 50 人之會議室4間,提供小型會議及宴會。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設有可容納 30~60 人之多功能會議室 4 間,提供小型會議或教育訓練及宴會。餐飲設施 - 城市休閒主題餐廳:Buffet、Lounge Bar 無國界及中、西、日、義自助餐廳,融合阿里山自然水景的風格採開放式廚房,是供嘉義小吃、阿里山美食、布袋海鮮與無國界佳餚,嚴選新鮮食材,獨創各式風味料理,搭配適宜的精選餐具,滿足饕客對美食的五感享受。
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為滿足早餐之需求,規劃 450 位座位,以 OPEN-KITCHEN 之方式,供應各類餐點。自助式供餐服務,全天候餐廳供應早餐、午餐、午茶、晚餐、宵夜。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日月潭好好玩





































日月潭位於台灣本島中央南投縣的魚池鄉,是台灣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最美麗的高山湖泊。潭面以拉魯島為界,東側形如日輪,西側狀如月鉤,故名日月潭。她的美是由山與水所共同交融、創造出來;748.48公尺的中高度海拔,造就日月潭宛如圖畫山水,氤氳水氣及層次分明的山景變化,一景一物皆渾然天成,詩畫般的意境,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日月潭的美,從早晨到黃昏,從春夏到秋冬,無論風和日麗或煙雨迷濛,都迴盪著綺麗的風姿,令人百看不厭、讚嘆不絕!日月潭潭面清澈碧綠,群山環抱,山水輝映,風光旖旎,更擁有獨特的人文資源,為台灣地區最負盛名且最具發展潛力之國家風景區,在國內外皆享有盛名。
清晨,潭面披上一層薄紗,蕩漾著朦朧的美;當旭日從山巒升起,原本朦朧的潭影,慢慢顯出輪廓,潭面倒映著山形樹影,蟲鳴鳥叫相映成趣;黃昏時刻,湖水被夕陽染成閃耀金光,彷彿琉璃仙境;當夜幕低垂,燈光倒影隨著潭面水波晃動搖曳,沁涼晚風拂來,宛如精靈灑下浪漫香氛,讓人迷醉! 想一探日月潭的多樣風貌,可以漫步在美麗湖邊,享受日與月的洗禮,體驗最真實、美好的感動;也可以踩著腳踏車,沿著環湖公路,感受那份靜謐、安詳與自然的美感;或是乘著遊艇,迎風逐浪,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也可自行操槳,划著小舟,漫遊湖光山色。
原屬省級風景區的日月潭,雖然在民國88年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但經升格為「國家風景區」並成立管理處之後,管理處即積極的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重建日月潭,並不斷的舉辦各種大型活動,吸引遊客,如今日月潭不但已經走出地震後的陰霾,更穩健的邁向國際級的渡假休閒勝地。
山明水秀、人文薈萃的日月潭,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就像一顆被擦亮的明珠,再度閃亮發光,不管你是否曾經來過日月潭,再綻光芒的日月潭都隨時等待你的探訪。日月潭海拔760公尺,是全台知名的高山湖泊,也是台灣最大的內陸湖,四周群山疊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來到日月潭可從事搭船遊湖、步道健行、單車、生態觀察及邵族文化體驗。日月潭旅遊景點眾多,遊客可從各個碼頭搭船往返各景點,而水社碼頭與德化社碼頭都有商店街,可讓您盡情的逛街賞玩,每年的日月潭花火節及九族櫻花季更是吸引了遊客前來旅遊,玩家可搭配旅遊行程,選擇日月潭民宿或日月潭飯店住宿,享受悠閒的日月潭假期。  日月潭湖畔露營烤肉露營烤肉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戶外活動,不但可以讓大伙知道自個兒的廚藝好身手外,大家聚在一起,不論是親朋好友或是公司同事,也能陪養更深厚的情誼及默契,日月潭有幾處湖畔露營區,由於這裡的露營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可以更親近日月潭的湖光山色,也因此經常一位難求,有些露營區更貼心的設置了衛浴設備供應冷熱水,也提供設備租用及餐點代訂的服務,只要您事先電話預約,支付一點費用,就可以輕輕鬆鬆享受在日月潭露營的樂趣。  日月潭騎乘單車環湖自行車運動為近年來各地大力提倡的休閒活動之一,想暢遊日月潭您也可以選擇騎乘自行車環湖的方式,繞行日月潭一周,賞玩各個景點,環湖公路全長約33公里,以水社遊客中心為起點,沿途可經文武廟、孔雀園、日月湧泉、德化社、玄奘寺、玄光寺、水社壩堰堤公園......等景點,最後再回到原點水社遊客中心,玩家們須注意的是要考量自行的體力及時間的安排,若您無法自攜鐵馬,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也有多處店家租賃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服務,有些民宿也有提供,玩家可自行選擇。  日月潭乘船遊湖趣許多日月潭民宿都有遊湖的行程,來到日月潭的您可以參加民宿的套裝行程或自行搭乘遊艇來趟遊湖之旅,在遊艇上除了可以迎覽山光水色外,也會有導覽解說人員為您解說,各停靠碼頭也會讓遊客停留上岸參觀景點,想讓愛人看到您浪漫的一面嗎?玩家們也可以在碼頭租艘手划船,看要奮力划到拉魯島,還是要在湖面漫划輕訴未來,這兒肯定能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難忘回憶。  日月潭垂釣日月潭設置了許多個釣魚區,喜愛釣魚的大小玩家們,就來日月潭垂釣吧!來到日月潭垂釣是不用付費的,每年3月至10月是奇力魚的繁殖期,魚的體型約8-10公分,此外潭中還有鯉魚、鯁仔、鯰仔、福壽魚、溪哥以及數量不多的曲腰魚、武昌魚,相傳早期卲族人為了追逐白鹿來到日月潭,口渴了就直接拿潭邊的水來飲用,頓時才發現,潭內竟盛產各種魚類,只要隨手用腰刀揮砍,便有數尾收穫,因而邵族人就搬遷來到這裡定居,可見當時日月潭魚產豐富的盛況,但今日您可千萬別拿著腰刀要去劈魚,因為這樣只會引人圍觀罷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個幽靜的點,與您的親朋好友靜靜在此垂釣,體驗悠閒的釣魚樂趣。  日月潭賞螢火蟲由於日月潭有著得天獨厚的特殊地理環境,因此造就了四季豐富的生態,每年四至六月,春末夏初的日子,正是賞螢火蟲的最佳時機,您可選擇參加民宿安排的賞螢行程,成千上萬的螢光點點,總讓來訪的大小朋友們一同躍動了起來,除了驚奇,更多了莫名的感動。  日月潭生態觀察、賞鳥、健行日月潭有著豐富的生態,隨時季節的不同,螢火蟲、蛇頭娥、獨角仙、鍬形蟲等昆蟲,也依時序的變化,經常出現在細心遊客的眼前,讓您時時驚奇,此外,日月潭也是賞鳥的好據點,鉛色水鶇、鷺鷥、翠鳥、白鶺鴒、夜鷺更是這裡的常客,想散步健行的玩家們,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也規劃整理了八大健行步道,分別為松柏崙自然步道大竹湖水蛙頭、土亭仔慈恩塔水社大山貓蘭山涵碧樓自然步道,每一條都有其不同的視野景觀,盡覽群山綠水之餘,也別忘了細細品嚐這裡的歷史淵源與氛圍。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月眉育樂世界一日遊~~






















月眉育樂世界簡介月眉育樂世界位於台中縣后里鄉安眉路月眉糖廠後方、接近泰安休息站,面積廣大約為200公頃,月眉育樂世界是月眉國際開發公司與台糖公司合作的大型遊樂區;月眉育樂世界園區分為三部分,東側為複合休閒區、中央為綜合育樂區、西側屬家庭娛樂區,包含有主題樂園、水上樂園、歡樂街、好萊塢劇場、主題旅館、渡假村、企業家具樂部、文化藝術區、馬術中心等設施。
月眉育樂世界-馬拉灣水上樂園月眉育樂世界有東南亞第一座可造出2.4米高浪的大型露天人工造浪池的『大海嘯』,長寬各110公尺,當氣笛聲傳出時便會捲起高達2.4公尺的大海浪,沿岸也有沙灘造景;『阿酋彎』是由上而下狂瀉的1800公升水量的設施,為IPS互動親水區域,有翹翹板、噴水管、磨菇椅等等戲水機關,另外還有彩虹彎道可以滑水;『漂漂河』長達270公尺的漂流式河道,沿途有瀑布、水柱、噴霧等等機關,相當刺激;『極速勇士』是高速滑水道,高達21公尺、9層樓高,有失速滑道、階梯滑道、穿梭滑道、彩虹滑道,種類相當豐富;月眉育樂世界馬拉灣水上樂園中另外還有河岸碳烤、天晴廣場、巫師飛艇、巫師迷陣、沙灘劇場、黑瑪湖、雅伊布、瑪菲屋、椰果吧、農莊小點、呼撒小屋等等遊樂設備以及商品賣場。
月眉育樂世界-探索樂園月眉育樂世界的探索樂園擁有許多遊樂設施,例如碰碰車、摩天輪、陽光探戈、風琴魔法師、激流泛舟、採礦飛車、探險虎克、人魚木舟、露娜與海盜、皇冠鞦韆、轉轉笛諾、小蝸牛、旋轉木馬、時光旅行、飛象藍天、青蛙跳、花園小舟、搶救地心、時空飛俠、音速迴旋、銀河旋風、異次元風暴以及黑洞迷航。其中最著名的為搶救地心,4G力的全球唯一斷軌雲霄列車,俯衝力和旋轉度絕對讓您驚聲尖叫! 月眉育樂世界 月眉育樂世界的誕生…台灣首宗的BOT案隨著六年國建計畫開始施行後,國人旅遊的平均次數增加,台糖公司與觀光局於民國78年共同完成「大型育樂區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 」,選擇以台糖公司位於台中縣后里鄉月眉糖廠面積約200公頃的月眉農場用地作為開發基地,以期發展成一個複合式之遊憩區,提供台灣人民一個最完整的休閒娛樂場。月眉育樂世界目標建立成為台灣第一個主題娛樂式定點度假中心,在多項政府配合措施及搭配最佳之經營團隊下,提供台灣民眾一個前所未有休閒憩地,創造一個到達國際水準之休閒、娛樂度假勝地外,將融合教育、購物、娛樂和休閒功能;針對各種遊客族群,提供多樣化遊憩活動,同時配合家庭旅遊趨勢,塑造出健康休憩環境;計劃開發著名店家商品和表演秀,讓月眉育樂世界不僅具有娛樂功能,並融合科技及文化應用,以發揮寓教於樂之遊樂世界。黑洞迷航』結合了瀑布泛舟和雲霄飛車的概念,感覺有點像六福村的『火山歷險』,不過黑洞迷航還多了倒退嚕的玩法,挺有趣的,為了怕玩得全身濕,我特別把雨衣的帽子給綁緊,還不小心打死結,尖叫時都快不能呼吸了。尖叫指數★★★☆☆異次元風暴』五種尖叫轉法同時旋轉,我光看就怕了,不過為了陪辰綾一起坐,只好豁下去了,轉得我臉色發青,腿都軟了。比這個恐怖的只有『搶救地心』吧。銀河炫風』前翻轉後翻轉,實在是玩完『異次元風暴』後,不太敢再繼續翻了,只好就辰綾自己上場了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台北小吃吃到爆












「滬尾」是淡水的舊名,現已被「淡水」名字取代,在淡水公明街上的滬尾豆花,現已老店新開的方式,在熱鬧淡水捷運站旁以新面貌和大家見面。第三代陳先生表示,五十多年前阿公開店的時候,連名字都沒有,只有簡單的位子賣豆花,父親接手後一直賣到淡水火車停駛,大約隔了十年,到公明街重新整修拓寬,才重新開張營業。要在眾多豆花店脫穎而出,需要創新和實踐,年輕的陳老闆退伍回家接手生意後,將餐飲所學發揮在店內佈置和管理,打造復古風,並提供冷氣和觀海景服務,讓老店有了新生命,也吸引不少想重溫老淡水氣氛的遊客前往。黑豆花選用上等青仁豆,加上蕃薯粉和自家配料製作,口感細綿、充滿豆香,老闆說黑豆對身體好,多吃多健康!QQ的現煮粉圓,和嫩嫩的白豆花,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帶有冬瓜香的糖水一起品嚐,滋味更加分。豆花不添加色素、防腐劑,芋圓有著單純QQ口感和芋頭的香味,越嚼越香。豆花不加石膏,原味最能感受綿綿的口感和煮了三小時的花生仁一起吃,香軟可口夏天加碎冰更過癮滬尾豆花二樓擁有絕佳的視野,可以看到淡水海景,邊吃豆花、邊欣賞遠方山海一色,絕佳享受。陳老闆把店內椅子換成長板凳,白鐵攤改成木頭屋簷外觀,並點上橘紅色燈籠,打造五十年代復古風。冷冷天想喝點薑湯暖身,來淡水可在老街上尋找一家專賣豆花的老店,冬天老闆將老薑熬湯,加在豆花裡佐糖水,口感有點辣又很香,淡水老店滬尾豆花陳老闆說,冬天正是淡水比較冷的季節,希望客人來此可以當中繼站,吃點暖呼呼的豆花繼續遊玩。  豆花分一般白豆花和黑豆花,黑豆花以青仁豆磨成漿後做成有點帶灰色的黑豆花,此黑非比黑,陳老闆說,很多人以為黑豆花就是要黑得像芝麻糊,其實真正的純黑豆花僅有淡淡的灰色,吃起來也沒有濃重的豆味,反而比一般豆花清爽又可口。  吃起來綿細、沙沙的黑豆花,是滬尾豆花的招牌,在老闆父親以及伯伯的堅持下,不加石膏,採用快速冷凝式方法製作豆花方式,比起一般製做豆花時間少了一半以上,大約五個鐘頭左右就能生產一桶豆花,維持一定的產量,現也提供給新竹以北豆花店,讓更多人吃到這懷念的老街豆花。 喜愛牛小排的朋友有口福了!位於中和四號公園附近的Roliya﹝羅莉亞﹞時尚美食,於即日起至2009年10月底推出「美國碳烤牛小排第二客半價」的優惠,讓台北縣的喜愛異國美食的朋友,也可以品嚐到與北市水準相同的料理,還可以享有半價的優惠,美味又實惠。  為了讓台北縣的朋友也能吃到五星級的義式、歐法料理,Roliya特別聘請前晶華飯店義大利廳的聞伯春師傅掌廚,設計多款精緻且美味的異國美食,希望打破一般餐廳主題的侷限,希望呈現多變化、無國界的精緻料理,並將價格回饋給消費者,讓平價的異國美食成為新一代的飲食主流。  2009年10月1日起推出的美國碳烤牛小排第二客半價,選用美國進口的美國安格斯牛小排,經過師傅精心炭烤後,沾點海鹽或黑胡椒直接品嚐,直接呈現牛小排原始的香味與口味,令人食指大動。每份單點原價380元,單點第二客只要半價190元,就能品嚐安格斯牛小排頂級的好口感。  若需加點套餐只要加價150元,便可享有前菜、沙拉、湯品以及餐後飲品,並加贈手工蛋糕一份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出海口處,有個貼近自然好地方「關渡生態公園」是台北地區少有自然田園景觀地,佔地五十多公頃,大片溼地上生態豐富,季節交替時還有大批候鳥棲息,現還規劃腳踏車道,讓民眾運動之餘也貼近自然。修建整齊的腳踏車道旁,有著大片綠色灌木林,其下生態有招潮蟹、彈塗魚,天上鳥類更是種類繁多,午後大約三點到五點,還有黃頭鷺鷥、烏秋等穿梭飛翔,是許多賞鳥人士愛好地點。想暢遊關渡生態公園,可搭乘捷運關渡站下後,在關渡宮旁腳踏車道啟程,別於往淡水自行車道的優美河岸風景,雖無蜿蜒大道,卻有著更簡單自然的生態風光,往北投方向終點僅需半小時,全程坡度低、難度不高,適合親子共遊,沿途綠色灌木、淡色水岸與藍天對應,風景宜人,令人心曠神怡。也許因限制開發,這片綠色平原沒有任何大樓大廈遮蔽,一片視野遼闊,路途中還有腳踏車休息區,讓你休息一下、喝口水,再踏上心愛的腳踏車,繼續悠閒的鐵馬之行。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鎮,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無人能擋。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歡迎參觀我的部落格


大家好!我的是朱小屁

我的部落格有很多東西

歡迎來參觀大家可以來留言喔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的部落格

可以跟我做朋友喔

記得喔~~~~~

我喜歡彈鋼琴

喜歡彈鋼琴的可以跟我聯絡

來聊聊天喔!